从阿毘达磨的知觉模式探讨「自我」

 图:沈仲怡  文:刘湘吟  2019/5/8     6607


阿毘达磨,佛陀灭度,经、律、论三藏,古代原子论,中观哲学,自我意识,反身自证

佛陀灭度後,前後经历三次佛经集结,形成了经、律、论三藏;在佛灭度後大约500年内,佛教里出现了阿毘达磨(Abhidharma)形上学,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指的即是阿毘达磨。阿毘(abhi)意为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达磨(dharma)的意思是「法」,意指真实、究竟的教法。

「阿毘达磨是很繁琐、具分析性的形上学。」2018年12月3日,阳明大学心哲所「自我、无我与轮回」课程邀请到政大哲学系博士後研究胡自强,来分享从佛教阿毘达磨哲学来谈「自我」。研究两千年多前佛教形上学关於「意识」的经典、论述与想法,胡自强希望「从佛教文献中找出对现代人有益、有啓发的部分」。

阿毘达磨,古代原子论
阿毘达磨形上学的核心,是「存在着没有部分的事物」,也就是构成世界一切最基本、最微小、无法再切分的元素——dharma。阿毘达磨认为,每一个dharma在本质上是独立的,具有自性(svabhava);一切事物都由dharma组合而成,而所有的组合都是幻象,是人类心灵与语言的建构,是概念投射的结果,是世俗谛的看法。阿毘达磨认为,这个世界只有dharma是真实的、具有自性的。

虽然阿毘达磨「dharma具有自性」的理论後来受到了以龙树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中观哲学家的反对,但阿毘达磨哲学中「组合只是一个幻象」的思想似乎仍被中观哲学的空论思想所继承,足见阿毘达磨在佛教哲学体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阿毘达磨的dharma论,探索宇宙间最基础、极微、不能再分的粒子,可说是古代的原子论;而直到如今我们仍常使用的「刹那」(kṣaṇa)一词,也是始於阿毘达磨的「刹那灭」(一切事物皆是刹那生灭)思想︰「刹那」是梵文音译,意指最基础、极微、不能再分的一个时间单位。一刹那等於一念,根据经典,一刹那大约是1/75秒(0 .013秒)。「刹那灭」意指︰一切事物,每个刹那都在生灭、轮回。

「在当时,阿毘达磨较接近常识,容易为人接受。」不但是当时印度社会里的思想主流,也成为佛教的主流。

阿毘达磨形上学又分为主要两派︰「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与「经量部」(简称「经部」)。以下简要介绍这两派主要思想的不同︰

 

有部 经部
三世实有 现在有
直接知觉 间接知觉
同时因果 异时因果
为境生觉是真有相 有及非有,二者皆能为境生觉

 

(说明︰「直接知觉」指在同一刹那知觉到对象。


「间接知觉」意指不是直接知觉到。例如我们看到桌子,第一刹那是看到,眼睛视线触及桌子;第二刹那是眼识起作用;第三刹那是意识分别,去辨认这是桌子。)

「有部」主张直接知觉,因万法「刹那灭」,若非直接知觉,第二、三刹那知觉到的就已经是不存在的事物;而现代科学论证则认为「直接知觉」并不成立。

对於错觉、幻觉(譬如把绳子看成蛇),「有部」与「经部」的解释也不同。「有部」认为「假必依实」;「经部」则认为「蛇不存於外在,存於内在(心里、脑里)」。

「反身自证」或「自我意识」并不存在
再谈到现代哲学和脑神经科学都在研究的议题︰人的自我意识是什麽?有吗?以什麽形式运作或存在?……对於「意识是否能认识到自身?」胡自强说︰「主流的阿毘达磨反对这个说法,宽松的阿毘达磨不反对。」

认为「意识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一派,以佛教中着名的譬喻「灯能自照,也能照它」为例,作为支持论证(这个说法受到後来的中观学派许多批评);而认为「意识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一派,则以「刀不能自割」(刀可以切割任何东西,却不能切割它自己)、「指端不能自触」(手指可以去碰触任何东西,但无法碰触它自己)为论证。

胡自强以西元五世纪左右众贤(Saṃghabhadra,阿毘达磨形上学「说一切有部」的着名论师)《顺正理论》中对於「反身自证」(reflexive self-cognition,或译「反身自我意识」)的核心批评为例,辅以澳洲哲学家D. M. Armstrong(1926~2014)的研究来做探讨。

据众贤所述,阿毘达磨的知觉模式有三︰(1)依根现量︰指五根(眼、耳、鼻、舌、身)所知觉到的。(2)领纳现量︰感受。如苦(不喜欢、讨厌),乐(贪爱、喜欢),不苦不乐(中性)。(3)觉慧现量︰意识的作用。

进一步解释,就譬如并不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一切都会完全被我们所知觉到。有时候我们会「视而不见」。好比好几个人同时进入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数十样东西,但每个人所看到、知觉到的内容不会全部一样。

所谓「视青不了青」,这是在(1)依根现量阶段,眼睛是看到了,但如果没有意识作用的话,我们不会知觉到我们看到了青色;待「了青」了(看到了青色),已经到了(3)觉慧现量、意识作用之後了。

再以D. M. Armstrong对长途卡车司机的研究为例,卡车司机(许多曾经长途驾驶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一连开了好几个小时的车,开着开着,会突然发现自己刚才有一段时间似乎是无意识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车,也不记得刚才开车经过的沿途风景。

Armstrong认为,人在这种状况下还能开车,虽然是无意识,但并非完全无意识。套用阿毘达磨的知觉模式,也就是有(1)依根现量(感官五根),但没有(3)觉慧现量(意识作用)。

依根现量是感官识、低阶意识,而觉慧现量是第六识(佛家语)、高阶意识,「高阶意识可以意识到低阶意识,但高阶意识无法意识到它自己。」

综上所述,胡自强认为「从佛教的无我、缘起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反身自证』或『自我意识』并不存在,也就是心理状态或意识并无法自反地认知本身,而且终极而言,也没有『自我』作为知觉的主体或客体;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理论负载下的一系列的意识当成单一自我,那麽我们可以说『人具有自我意识』,但那仅是就某种世俗或约定俗成的角度而言,事实上只是反映式的意识之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