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伤而又美好的朝圣行—记电影《阿拉姜色》

 图:夏荷  文:刘湘吟  2019/5/3     6299


阿拉姜色,西藏,生命力,朝圣之行

您一定看过西藏风光的影片︰高山、湖泊、草原、雪山、寺庙……那片高原上有太多令人屏息的自然之美,加上藏传佛教信仰,更添神秘、神圣性。久而久之,这样的印象也成了一种成见,藏区、藏族人被「标签化」了︰美丽的风光,放牧的牛羊,淳朴的人们,不是欢歌乐舞就是虔诚地转经、磕长头……这幅如观光局宣导片的藏区印象,想必许多人不会满意。

终於,出现了这样一部「从西藏人心中看见西藏」的电影——《阿拉姜色》(注︰《阿拉姜色》是一首藏族民歌,意为「请您乾了这杯美酒」) 。不再执迷於呈现藏区的美丽风光,而是聚焦在「人」身上。人,不管是哪里的人,都有共通的人性,生命里要面对的问题都差不多,情感与伤痛、遗憾与成长、再生与救赎……这些或许不像自然风光那般「好看」,却更深入人心。

聚焦於人的生命力和个体性
四月上旬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幸运被「抽中」(一年只有十个名额)、得以在台湾上映的大陆电影。十几二十分钟我就流泪了,自己都感到意外——这部电影把人世的无常、人的情感和信仰的纯粹表现得真好。

在这部电影里,藏族人不再是模糊的刻板印象,而是活生生的人。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藏族人去城市里的医院看病,媳妇会买电动刮胡刀给公公、会买汽车玩具给孩子,有时他们不穿传统服饰,会说汉话……《阿拉姜色》的藏族青年导演松太加曾在访谈中表示︰「藏区的自然景观是优势,但对我来说也许是糟糕的。我更关注的是那片土地上的人,因为我就在这儿成长,对藏区感情很深,所以对那些标签化的、符号性的东西有点反感。在那些镜头里,人已经不存在了,人的生命力和个体性都被忽视了。」

这是一个关於「重组家庭」的故事。俄玛在前夫病逝後与罗尔基再婚,和前夫所生的儿子诺尔吾住在外公外婆家,性格古怪而倔强。俄玛不幸也得了重病,得知自己将不久於人世後,她决定不再上大医院求诊(她不想在死的时候身上还插着一大堆管子……前夫就是在医院里这麽走的,每一想起,她就很不忍心地流泪),而是实践当年曾答允前夫的诺言——到拉萨朝圣。

她对家人隐瞒了真相,上路。刚开始有两个姐妹护持她,帮她背着帐棚、锅具等行李同行。但艰辛的朝圣之路哪是所有人都能走的?两个姐妹先後落跑了。俄玛哭了一场後,一个人继续前行︰把行李先背到前面几十公尺处放下,走回去,三跪九叩礼拜前行;走到行李处,暂停,把行李再背到前面几十公尺处,再走回来继续……)这样的朝圣方式真令人不忍,但也为俄玛的决心、诚心而深深感动。

阿拉姜色,西藏,生命力,朝圣之行生命最闪耀而灵动的美
故事在罗尔基得知俄玛的病情真相後来找她、儿子诺尔吾也跟着舅舅来看妈妈後发生了大转折。虽然因妻子不听劝(不愿上大医院治疗)加上妒忌妻子和前夫的感情,罗尔基一气之下拂袖而去,但终究放不下,把老父亲安排好之後,他赶来陪俄玛同行;而诺尔吾也不愿回外公外婆家,而要跟着妈妈……原本不同意的俄玛不久转了念︰这就是因缘吧!於是三人一同走这朝圣之路,也有了这一家三口悲伤而又美好的最後相处时光。

由於真实呈现人物,观影时自然能趋近剧中人的心理和感受,不但剧中人在面对生命里的重大课题,观众心里也在自问︰如果生命只剩下几个月,我要做什麽?什麽是最重要的?我想怎麽死?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缺憾、无奈?……

除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在片中,这对「父子」之间关系、情感的转化,更是令人难忘。罗尔基深爱俄玛,但年幼丧父的诺尔吾因为罗尔基对俄玛的爱(独占式的男女之爱)而又失去了母亲,对罗尔基自然心有怨怼。俄玛在途中病逝後,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为完成俄玛的遗愿继续前行。罗尔基意识到自己对诺尔吾的伤害,在朝夕相处的朝圣途中,他在弥补;渐渐松动了诺尔吾紧锁的心扉,在最後即将抵达拉萨前,一向冷漠的诺尔吾竟也对罗尔基说了一句传达歉意、体贴的话……这一刹那,心被深深触动了!人是会改变的,真诚、真心可能改写一切,而同时,这两个人也都得到释放与救赎——这,不正是生命最闪耀而灵动的美,生命里最重要的课题?

引人深思之处有很多,像是途中帮助罗尔基的人,他对这朝圣的一家三口似乎特别关怀、愿意帮忙,後来才知道,原来他的父亲也曾到拉萨朝圣,但当时他太年轻、不理解,不支持并怨怼父亲,直至自己也成为父亲後才理解,但想弥补已经来不及了(说到这里他哭了)……

不由想起那两个丢下俄玛「落跑」的姐妹,原本对她们很不以为然,突然就释怀了︰众生都会犯错,也都可能有醒悟、改过的可能。万事万物皆互为因果,不能以眼前事相断定一切啊!

这是令人感到深深慈悲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阐述佛法、非常真实而生活化的电影。佛法不离世间觉,就在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各种角色与关系里……去行、去悟。

每个人的一生,不也就像一场朝圣之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