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堂系列【一】--食存五观

 图:沈仲怡  文:刘湘吟  2017/8/30     21959


灵鹫山,平安禅,圆通宝殿,五观堂,食存五观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俗话说「呷饭皇帝大」,吃饭,是每一个人每天都要做几次的事,它既是维系形体生命之所需,也带给人们口腹享欲。吃饭看似是最平常的一件事,其中却有大学问,除了物质层面的食材选择、烹调方式、口感味道之外,精神层面也可以极其深远丰厚——在佛门中,吃饭也是修行的重要一环,用餐的地方称为「五观堂」或「斋堂」,吃饭称为「过堂」,这其中有什麽意义呢?

 

您是否曾在灵鹫山无生道场的五观堂中用过餐?在「五观堂」的牌匾下,明列着用餐时心中应有这五种想法,也就是所谓的「食存五观」——这也正是「五观堂」之名的由来。


五观是哪五观呢?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用白话来说的意思大略是︰一是要想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二是用餐前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三是在用餐时不要让心犯错,不要看到喜欢的食物就高兴、不喜欢的就起厌弃之心。四是对食物提起正念,它只是治疗肉体饥饿的一种药,不是为了长养我们的口腹之欲、爱瞋分别之心。五是为了延续生命修学道业而进食。

 

牌匾的左右还有两句话︰「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意思是︰若在用斋时正念进食、食存五观,再难消化的食物也能好好消化;而如果用斋时任由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杂乱作用,即使只是一滴水,恐怕也难以好好地被身体所吸收消化。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蛤?吃个饭还有这麽多讲究?这正是修行者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修行者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在心性上用功,也正因为这样的精进,使修行者在生活中的各各处处都显得更加如礼如仪、清净无染,更加庄严。

 

即使我们不是出家人,但心中必然也对那样的清净庄严有所向往,因为人虽都有凡心,却也有趋圣之心。如果有机会在佛寺中用餐,与法师、大众一同「过堂」,是非常殊胜的体验,更有许多人认为是一大享受,尤其现代人几乎都被手机绑架,往往吃饭时也离不开手机,很少好好地、专注地吃饭。灵鹫山无生道场延袭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每天早、午斋两次过堂,也是灵鹫山五观堂的一项特色。

 

佛门自古以来有持午的习俗,许多修行人过了中午就不再进食,晚餐称为「药石」,意指治疗身体饥饿的药,因此「过堂」仪轨只在早、午斋时进行。

 

佛门中吃饭称为「用斋」,斋是素食,也有庄严、洁净之意。佛门食素,原本是因为慈悲、不杀生,现在早已不仅於此,众所周知,工业化的畜牧业是造成地球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所以,素食不仅源於慈悲,也为了环保爱地球、拯救地球生态——这也正呼应心道法师「爱和平•爱地球」的理念与实践。

 

灵鹫山,平安禅,圆通宝殿,五观堂,鱼板

《禅林象器笺丛轨门》中记载:「僧众入斋堂进食,不着不贪,是为过堂」。 过堂时会先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不合眼,意喻佛门修行者应日夜精勤修行。

 

当云板响起,大众鱼贯进入五观堂,法师在前、大众在後,分男女众依序就坐。向上问讯後齐诵〈供养偈〉,早、午斋为「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药石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多」。用斋结束後齐诵〈结斋偈〉, 早、午斋为「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药石为「愿众生具足般若智慧」,而後结束用斋,所有人排班鱼贯离开五观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