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分析哲学遇到佛学(下)

 图:myersalex216  文:刘湘吟  2018/12/17     4327


自我、无我与轮回,国立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王文方,阿毘达磨,心经,龙树菩萨,中观,

2018年10月29日,国立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的「自我、无我与轮回」课程,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王文方继续以分析哲学的视角探讨佛学。

佛陀灭度後,前後经历三次佛经集结,形成了经、律、论三藏;在佛灭度後大约500年内,佛教里出现了阿毘达磨形上学。阿毘(abhi)意为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达磨(dharma)的意思是「法」,意指真实、究竟的教法,特别是指佛陀所教导的教法。阿毘达磨有时指论教法,有时指《论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或者南传七论。

浅谈阿毘达磨、中观
阿毘达磨形上学的核心,是「存在着没有部分的事物」,也就是构成世界一切最基本、最微小、无法再切分的元素,那就是dharma。

什麽是dharma?是原子(atoms)吗?还是事物当下的性质(tropes)?

就好比一个杯子,从世俗谛看,那是一个杯子,但从胜义谛看,那是由一堆dharma所构成的东西,我们说它是杯子,不过是心灵、语言和概念所建构的假名。

阿毘达磨形上学认为,每一个dharma在本性(本质)上是独立的,具有自性(svabhava),只有dharma是真实的,由dharma所构成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谓的「我」,也是由持续不断流动的dharma所构成的。而dharma也是缘起缘灭的无常事物,不是持续存在的,因此「自我」比dharma更不真实。

「虽然阿毘达磨的原子论後来受到了以龙树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中观哲学家的反对,但中观哲学的空论思想似乎仍然继承了阿毘达磨哲学中的这个想法:组合只是一个幻象,是我们心灵与/或语言的建构,是概念投射的结果,是世俗谛的看法。」王文方说︰「因而,一个具有色、受、想、行、识五部份的自我并不存在,遑论一个常住的自我。」

佛教中相当重要的经典《心经》大约於公元1世纪问世,《心经》揭示了「空论」的思想︰每一件事物,都比它们所呈现的(看起来的)样子更不真实(即使是dharma)。任何东西皆无自性,它所呈现的样貌,是由於其他东西的作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无自性,受想行识皆无自性。

阐释《心经》空论思想的中观学派,其代表着作《中论》全书共27章,每一章论证一个主题,如时间、因果、运动、生灭……等。王文方认为《中论》很难理解,原因至少有三︰第一,以诗的形式阐述,且缺乏作者的解释。第二,问答体,但问语与答语并不经常明示。第三,许多论证内容既长又复杂。或许因为如此,「《中论》每个人的诠释不一样,十个人说有十个版本。」

《中论》前三分之二在驳斥事物有任何自性可言,最後三分之一则讨论没有事物有自性的结果。无自性即意指不存在。看起来《中论》是在否认一切的存在,但在十五章中假托佛陀之语说︰应取「中道」,「也就是说,在否定一切与肯定一切之间。」——亦即《中论》的论证结构〈八不偈〉(第一品第一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一般认为,这是反对阿毘达磨「dharma具有自性」的理论。

《中论》中的「二谛」说(世俗谛、胜义谛),世俗谛指表相,肉眼、概念所见的,胜义谛指远离使用语言、概念的究竟,要从禅修中去体验,这「二谛」也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并不是分开的两个世界。

龙树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它的存在都是依赖其他事物使然。而依赖有三种可能︰一﹒依赖其他事物的部分。二﹒依赖其他事物的原因/条件。三﹒依赖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心理。其中第三点後来影响了瑜伽行派的哲学理论。

瑜伽行派与反实在论
瑜伽又称唯识、法相宗,推尊弥勒为始祖,以「唯识无境」为根本宗义。瑜伽行派有「三性」之说︰遍计所执性(因执着而产生的幻相)、依他起性(由条件构成的现象)、圆成实性(绝对的真实)。万法(一切事物)皆具有此三性。之前佛学说人有六识,到了瑜伽又增加了末那识(第七识)和阿赖耶识(第八识),「三界万法皆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一切种子识)所变现」。

「我们看待所有事物的方式,依赖於我们看待它的架构,并不是客观独立的存在。」譬如说家庭、国家或音响,如果是一个外星人,会难以理解这些名词。物理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认为时间、空间也不是独立存在的。

「2017年西方佛学界出版了一本书,讨论中观和瑜伽两派哲学是相容还是不相容的?……大多认为是不相容。」王文方说︰「重要的是要看讨论的是哪个时期的瑜伽?後期的瑜伽不太一样。」

「瑜伽行派与西方形上学反实在论很相像。」西方哲学中有形上学实在论(Metaphysical Realism)与形上学反实在论(Metaphysical Anti-Realism)。实在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独立於心灵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取决於我们如何看待它,而反实在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视乎我们如何看待它。反实在论的着名代表科/哲学家有Berkeley、Kant、Dummett和Putnam等,Berkeley认为,所谓石头,是一种心理的存在;Putnam的模型论论证是当代反实在论最有名的论证,他研究人类的字词、语言与外在世界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每一个人对字句的理解不同,因此由语言建构起来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的,Putnam认为:心与世界共同建构了心与世界。

这个理论和龙树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龙树认为,心灵与世界,就如火与木,有木,火才能燃烧,木头烧完了,火也就熄了。也就是说,心灵与世界相互依赖。

王文方结论说︰「佛学中的许多问题,与分析哲学中许多问题是类似的。」或许,分析哲学更为细致的论证,能有助於厘清佛学中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