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海中的垃圾将超过鱼 海洋废弃物失控的真相
文:蔡百蕙
2019/7/17
12039
海洋生物学家於2015年在哥斯大黎加救起一只海龟,发现牠的鼻孔里卡了一节管子,看起来非常痛苦,经过一番挣扎,几度让海龟痛得大叫,拔到海龟鼻孔鲜血直流,终於用钳子拔出来之後,发现让海龟受苦的原凶,竟然是一支长达15公分的塑胶吸管。
解救海龟的海洋生物学家Christine Figgener将这短短8分钟《Sea Turtle with Straw up its Nostril》的影片上传YouTube,随即被疯传,点阅人数达数千万,环保团体也纷纷跳出来怒吼,要求各国政府积极处理海废问题,更促成了吸管问世後的转捩点。
3年後,西雅图在2018年7月1日,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全面禁止吸管的城市,台湾则是在今年7月1日起,成为第一个禁止吸管的国家。(仅管是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限大型餐饮业与百货公司,2030年则全面禁止)这个世界第一是台湾迈向先进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禁吸管之前,根据统计,台湾人一年用掉30亿支塑胶吸管,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经过了两次限塑政策,去年平均每个国人使用660个购物用塑胶袋,几乎是欧盟人均用量的4倍,换算一年总用量高达152亿个,保特瓶则丢弃了45亿个,塑胶用量惊人。
每年800万吨塑胶入海
塑胶必须花上数百年才能分解,几乎成了危害地球生态的最大祸首。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於2016年在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一份报告指出,塑胶垃圾快速的增长下,2050年之前,海中的垃圾总重量将超过鱼类。
创立该基金会的麦克阿瑟(Ellen MacArthur)在2005年打破单人航海环球最快的世界纪录,她所看过的全世界的海洋恐怕比任何人都多。
如果换另一个视角看塑胶垃圾成长的问题,同一份报告也指出,每年至少有800万吨的塑胶垃圾流到海里,等同於每分钟倒进海里一卡车的垃圾,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减量,到了2030年,每分钟将增加到2卡车的垃圾,2050年则是每分钟会有4辆卡车的垃圾流入海里。
塑胶用量为何居高不下?一部份原因在於许多人以为只要确实做到资源回收,就可以安心地使用塑胶产品。
真相是,许多塑胶产品无法被回收,即便是一般外带纸杯,为了防水和耐热,杯内都会有一层塑胶淋膜,无法被一般工厂回收,大多直接送进焚化炉或掩埋场。再者,基於食品卫生安全,台湾法规禁止回收再制的塑胶品作为食品包材,也就是大量用於食品包装的容器,必须是全新的塑胶。
扩大检视全球的塑胶废弃物处理,只有5%的塑胶垃圾最後被回收再利用,部份进了焚化炉,40%到了垃圾掩埋场,近3分之1则残忍地进到了大自然体系,例如海洋。
如果觉得丢了 以後就眼不见为净的塑胶危机离你太遥远,可以去看看受害极深的澎湖,也许会令你就此改观。
世界垃圾岛 – 澎湖
海洋公民基金会专员巫佳容来到澎湖研究海废议题已经3年,她说:「我们常常在办净滩,有时候大型的是3、400人次参与,可以把沙滩捡乾净,可是过了一个冬天,东北季风一次,又全部恢复原状,有时候还蛮无力的。」
澎湖的海洋垃圾量有多惊人?「海滩上看到的垃圾是有厚度的,可能踩下去会到小腿、甚至是大腿,澎湖的海废很可怕!」巫佳容说。
垃圾怎麽捡都捡不完,海漂实验室的创办人唐采伶也有深刻的体悟。身为摄影师的她原本只是在澎湖海边开店,贩售自己的摄影名信片等艺术小物,有一天灵机一动,决定趁着开店的空档,到沙滩上捡保特瓶,每天规定自己要捡300个。
她原本以为这样捡一周下来,沙滩上少了2000多个保特瓶应该会有很大的改变,一周却看到保特瓶反而还增加了!这个惊人的一周实验结果,促成了她成立海漂实验室的契机,开始以捡到的海洋垃圾从事艺术创作,藉此进行环境教育,「如果一见到人就讲保护环境,很多人会听不下去,我们现在就用美的事物吸引人家,再来讲这个作品後面到底蕴含什麽环境意义。」
唐采伶说,「很多人没有在自然 环境看到无数的保特瓶跟吸管,不管是网路上还是演讲怎麽讲,都不会特别的有感,我们希望把人拉到现场去看,让你看过一次,在小小的20公尺的范围,会捡到上百支的吸管,还有很多的一次性的塑胶产品。」
结果,很多人亲自来澎湖看到现场以後,就开始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很多店家也会改变,可能外带就要消费者自备餐具,或者内用要自备吸管之类。」
澎湖的海洋垃圾绝大多数都是塑胶。根据海洋公民基金会多年来持续的调查,发现其中保特瓶是最大宗,加上塑胶瓶盖就占了将近5成的海废,剩剩下的有24%是渔业浮球/渔船防撞垫,5.16%是渔网和绳子,玻璃瓶也占了4%等等。
海废失控全球化
巫佳容认为,塑胶太便宜也太方便,才会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被人类大量使用,在洋流影响下,澎湖更成了世界垃圾岛,捡到的海废近9成都来自世界各国,「中国、日本、韩国、纽西兰和挪威的保特瓶都捡过,这其实是全球化的问题,只不过澎湖首当其冲,位於洋流汇集处,是第一线的受害者。」
她表示,塑胶的使用量太大,大到无法处理,才会演变成今天失控的局面,「从人类的世界逸散到自然环境,甚至几千公里外的海沟都有塑胶垃圾。」
她口中的这个全球性问题,也正被世界各国正视。今年3月在肯亚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即以减塑为核心议题。最後有多达170个成员国共同承诺,将在2030年之前,大幅减少一次性的塑胶产品使用量。
仅管比议程原定的2025年推迟了时程,且在美国等国家的否决下,达成的决议不具法律效力,多达100多个国家愿意做出承诺,仍使得该决议具有重要的全球性宣示意义。
捡不是唯一,减才是唯一
觉得海漂垃圾跟你无关吗?巫佳容提醒,在澎湖宣导减塑时,很多人会说「澎湖的垃圾都是其他国家漂来的,我们减量也没有用,」她强调,「其他国家的垃圾会漂来,我们的垃圾也会漂到其他国家啊!」
600多公里外的日本冲绳海滩,9年前开始发现许多来自台湾的海漂垃圾,多数的台湾饮料保特瓶例如茶里王和黑松汽水等,都可以在冲绳捡到。於是自2014年起,冲绳县邀请台日双方地方政府与民间环团,每年定期开会交流,共同讨论海洋废弃物对策。
甚至距离台湾5000多公里远的太平洋上中途岛,也能发现来自台湾的垃圾。透过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与动保专家Matt Brown合作的一则报导,观察海鸟误食塑胶垃圾的严重性,把当地死亡的信天翁剖肚後发现,牠们的胃简直是塑胶垃圾场,有许多保特瓶盖和打火机,其中有的打火机还看得到清晰的繁体中文字,写着来自台南市夏林路的某店家。
面对失控的海洋废弃物,巫佳容认为,既然最根本的问题在於使用量太大,「光台湾就用掉几十亿个保特瓶,只要有1%没有好好地回收,过程中不小心掉到海里,就是几千万支保特瓶的垃圾。」要减少垃圾产生,塑胶可以重覆使用就重覆使用,「真的要解决就是每个人从日常生活减少一次性塑胶的使用。」
成立海漂实验室的唐采伶,也以自身在海边捡垃圾4年的经验提出建议:「捡不是唯一,减才是唯一。」最需要改变的还是人心,如果不减,就只能一直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