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滋味
图:苏蔓 文:苏蔓
2019/9/4
10213
我学习的社大书法班同时兼具知性与娱乐性,上课时既可以学到书法技巧,还能喝到现煮咖啡,及同学们自发性带来的各式甜点与水果,一次两小时的课程,就像是一段共享美好时光的同乐会,笑声不断,互动热络。
在接近学期末的一次上课前夕,有位同学在群组预告学期末聚餐会带自酿的梅酒供大家品味享用,引起会喝酒同学一阵骚动与期待。我因为没喝酒习惯,没什麽特别感觉。聚餐时,梅酒主人知道我不会喝酒,仅在杯底倒了少少一点梅酒让我浅嚐,我小心翼翼喝下第一口,酸酸甜甜的滋味,让我这不会喝酒的人也觉得甘醇顺口,很是惊艳。席间因为有美酒助兴,几位博学多才同学於是诗兴大发,吟诗作对了起来,场面欢乐又温馨。聚餐结束, 1700cc的梅酒喝得精光,一滴也不剩,甚至连酒瓶都被打包带走,让聚餐缺席的同学闻言大受打击,而那位自制梅酒,本身却不喝酒的同学更意外成为班上的风云人物,气氛十分诙谐逗趣。
说起让书法班同学为之疯狂的酒,在我家一向只是扮演入菜增味的佐料,而且还仅限米酒,如冬天煮麻油鸡面线加米酒是为提味,蒸鱼加米酒是为去腥味,卤肉加米酒是为保持肉质的软嫩不老…,所以,我一直不习惯单纯品酒时口中那苦苦涩涩的滋味。但一样是苦,我却非常喜爱苦瓜、芥菜特有的苦中带甘滋味,尤其是夏天食慾不佳时,来一盘凉拌苦瓜,生津开胃,清凉退火,不仅百吃不厌,还愈吃愈想吃。冬天时来一盘清炒芥菜,微苦回甘的滋味,让人有苦尽甘来的感觉。
酒的苦涩虽然未得我心,但食物凡是需要慢慢品味却又会让人上瘾的,或多或少都带点苦味,因为唯有苦味,才能把味觉感受压到最低,而食久味方能回甘,所以苦是味之隐者,苦同时也是觉醒的滋味,佛学就把苦比喻成生命的老师,要学佛就要先认识苦,道理即在於此。
至於咸味,有人认为咸因入口即觉,所以最俗,我则认为咸是人生第一滋味,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辣味,有人认为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的刺激,我则认为辣是味觉的挑战,经得起呛辣,身心都熨贴。
比起与幸福画上等号的「甜」与撩人开胃的「酸」,有时我更喜欢「无」味,例如白开水、无糖豆浆、原味优酪乳,吃蛋糕时也习惯搭配黑咖啡与无糖茶饮,如此既能吃出藏在蛋糕深处的甜,还能品嚐到最接近原本素朴的真滋味。
北宋词人苏东坡在谪居岭南时,因痔疮发作,有道士教他饮食宜清淡、减量,因而体会出恬淡的饮食之美,於是写下「味无味之味,五味备兮」。南宋词人辛弃疾则在《鹧鸪天‧博山寺作》中写道「味无味处求吾乐」,意指在平淡无奇之处享受平凡之乐。两位词人都藉由品味无味的饮食,比喻安於闲适自得的生活。
酸甜苦辣咸,舌尖五滋味,一味有一味的美,一物有一物的好,即使是无味,诗人也能五味备兮得其乐,然而世上又有几人能享受无味胜有味,灵鹫山心道法师即言:「世间无常,有多少难舍的滋味?」连法国文学大师普鲁斯特也难舍气味的追逐,在《追忆似水年华》这麽写着:「当人亡物丧,昔日的一切都荡然无存的时候,只有气味和滋味长久存在。」英国诗人吉卜林亦透过文字,「气味远比声光影都更能拨动你的心弦」,直言气味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与记忆。
多年之後,当曾有的一切流云飞散,多少人事在其中,没有一样留得住时,梅子水果酒是否仍会在我的日常持续散发浓烈香气,若是,也只能承认自己终究还是慧根不够,难舍味蕾的羁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