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圆仔

 图:苏蔓  文:苏蔓  2019/12/22     7689


冬至圆仔,心道法师,灵鹫山,牵挂,冬至大如年,平安禅俗话说「冬至大如年」,每年的冬至前一周,母亲即不断叮咛要记得买汤圆,还特别交代要买机器生产的汤圆较卫生,不要买手工汤圆。

刚搬家的第一年,因为环境不熟悉,即就近在附近的生鲜超市购买,哪知道冬至当天下水一煮,汤圆全溶进汤里,圆不成圆,糊成一团。拿如此走样的汤圆祭拜神明祖先真的是很不敬,当然免不了被一向很重视民俗礼仪的母亲一阵碎念,於是第二年开始,冬至前一天都老实步行20分钟左右的脚程,到传统市场购买在地汤圆。

一到传统市场,真的是看傻了眼,因为光是贩卖冬至汤圆的摊位就有十几摊,有些摊位还左右比邻摆,买了这摊不买那摊,好像很对不起那摊,买了那摊不买这摊,又对这摊很不好意思。就这样,在市场走了一大圈之後,像录放影机的倒带播放一样,又往回走了一圈,但依旧没定见,只好随机挑了一摊较顺眼的摊位买了,然後才提着两斤的冬至汤圆回家向母亲覆命。事後也证明,传统食品还是要在传统市场购买较可靠。

冬至当天,通常天还未亮,清晨六点不到,即要摸黑起床「浮圆仔」。首先是煮一锅热水,水滚後放进汤圆,要不停搅拌,避免沾黏。汤圆浮起水面後,将汤圆捞起过到另一锅已预先煮沸的黑糖水,即可盛碗,这时大约是早上七点,也是母亲进行祭拜的时候了。一小时後,所有仪式完成,就能开始享用热呼呼的汤圆。看着母亲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吃汤圆的满足表情,一早即起床的疲惫与忙碌瞬间蒸发,也终於能体会母亲操持家务的那些年,不论寒暑,天天晨起准备早餐的辛劳,不觉生起感恩与内省之心,也更能体会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的那句名诗,「人间有味是清欢」。

关於冬至汤圆,也有一则历史佳话。

出生於日治时期艋舺世家的台湾咏絮才女黄凤姿,就读龙山公学校(现在的龙山国小)时 ,当时的日籍级任老师池田敏雄要学生们以「我的日常生活」为题写作,黄凤姿即以台湾冬至习俗为题材,写了一篇《冬至圆仔》,让池田敏雄大为惊艳,自此开启两人的缘分,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一日两人结为夫妻,浪漫的异国恋情,成为台日史上有名的师生恋。

一九四一年参与创办《民俗台湾》月刊的日籍人类学者金关丈夫曾说,在烟硝味笼罩的皇民化年代,台湾文化被贬为一文不值,低头书写台湾民俗的池田敏雄很「缺乏政治性」,不过正因为他的「缺乏」,才更显台湾民俗的真实。

金关丈夫这段话如实反映灵鹫山心道法师的法语:「有,让我们牵挂,空,才能清净无忧,因此,只有一颗明白的心,才是人世间最快乐的。」因为政治性的「缺乏」与「空」,让池田敏雄对异地台湾习俗抱持清净无忧的热情,更因一颗明白的心,让池田敏雄认定擅长书写台湾民俗与人文风情的黄凤姿是值得共度一生的伴侣(黄凤姿原本要拒绝求婚,因为母亲称赞池田敏雄是位好人,才点头答应 )。

在这篇牵起台日情缘的《冬至圆仔》,黄凤姿写道,冬至的前一天就要将汤圆做好,要做十二个鸡蛋大小的有馅汤圆来祭祖,并在祭祖後将小汤圆分别黏在窗户及桌椅上,谢谢它们过去一年的庇佑。

我问母亲,是否听过将冬至汤圆黏在窗户及桌椅上的习俗,没想到母亲不仅知道,童年时期还亲眼见过邻居家的门框上黏着汤圆。母亲一席话让我大呼惊奇,对冬至的印象也不再只是拜拜与吃汤圆,而是更深刻的认识。

本来,我并不是那麽喜爱冬至汤圆,总觉得纯汤圆有点无为,加了红豆的汤圆才有为,才是我的最爱。年纪渐长後,因生活规模与欲望逐渐缩小,愈来愈能体会平实的灿烂,领悟「无为」并不是「无」,而是一种「为」,後来又有了台湾文化、习俗养分的注入,冬至纯汤圆就愈吃愈有为、愈吃愈有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