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清规」源起 朝礼禅宗祖庭——百丈禅寺
图:周智芬 文:刘湘吟
2020/1/8
9570
佛法修行有许多法门,其中的「禅宗」,源於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这不落文字言诠的「印心」法门,从此便在娑婆世界流传;6世纪时,达摩祖师西来,将禅法传入中国,其後历经多代祖师传扬,禅宗在中国紮根,至六祖慧能及其弟子,形成南禅五家,也就是所谓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意指达摩祖师传入中国的「如来禅」;而由於对禅的本质有不同层面的侧重与体验,六祖慧能门下又分出了五个宗派,分别是:沩山灵佑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开创的「沩仰宗」,临济义玄禅师开创的「临济宗」,文偃禅师开创的「云门宗」,洞山良价禅师与弟子曹山本寂禅师开创的「曹洞宗」,以及法眼文益禅师开创的「法眼宗」。
而这「五叶」中,有三叶(临济、曹洞、沩仰)的祖庭在江西。2019年2月与法师、同仁前往大陆参访禅宗祖庭,便去了江西。法师告曰︰「以前人说『走江湖』(注︰古时「走江湖」的意思和现代不同。以前「走江湖」是指学禅僧人四处行脚参学、打禅),这『江』、『湖』指的就是江西、湖南。」也就是说这两省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禅宗道场。
「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
禅宗祖庭中,若说起「百丈禅寺」,相信许多人(即使不是禅宗弟子)也觉得耳熟能详,因为百丈禅师太有名了!所谓「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马祖道一禅师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师父。原本最早时,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并没有建道场,佛教传入中国後,最初也没有建道场的概念,为什麽马祖道一禅师会开始建道场呢?法师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
「当年,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行脚前往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有一天晚上,他走到一个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遇到下大雪了,想找个地方歇脚,发现附近有一个小寺院,已是半夜了,他去敲门,敲了半天门终於开了,人家看他不是这个寺院的出家师父,不让他挂单。马祖道一禅师没办法,发现附近有一个马粪堆,他就在马粪堆里挖了洞、盘腿坐到里面。他是祖师,有功夫,马粪本身就是热的,这样熬到了天亮。」
「坐了这一夜,马祖大师发了慈悲心,他想︰不能让以後天下禅宗子孙没地方去!於是他发愿要建丛林。佛法的核心就是为了了生脱死,但出家人为了修道出家了,老、病的时候没地方去怎麽办?所以他建丛林道场,里面有养老堂、涅盘堂,就是为了照顾出家人老病死的问题。」後来马祖道一大师建了18座丛林道场,让出家人无後顾之忧,佛法也才能够长久流传。
而马祖道一禅师的得法弟子——(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在禅宗历史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一位祖师。
「百丈禅师跟菩萨一样,能观到後来的因缘。当时的禅宗不立文字,亦不羁戒律,他观察到︰人一代不如一代,一直自由散漫下去会有大问题。所以他就立清规、定规矩。原本佛陀的戒律是不许耕地、务农的,所以佛陀的时代他和弟子都是乞食;但是这套方法在中国不太行得通,所以『百丈立清规』, 订定了丛林道场自给自足的农禅生活。」这套清规流传至今,又称「天下清规」,还有着名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等公案,对於禅法的延续、弘扬,百丈禅师是影响深远的一位祖师。
因此,来到百丈禅寺,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欣喜赞叹?
「无常为警策,慈悲为根本」
从南昌出发,车行经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在细雨蒙蒙中的傍晚,终於抵达位於江西省奉新县的百丈禅寺!虽然海拔并不很高(1200多公尺),但2月冬天,户外也结了冰。
周遭山峦起伏。走入寺中,经历10年修复重建(於2015年完工)的禅寺,建筑仿大唐风格,格局方正,规模宏大、气势雄浑,有「华东第一寺」之誉。虽是新的建筑,却又有着古寺的灵气与沉稳;雨雾氤氲中,更使这里有如人间仙境般——那麽美,那麽安静。
百丈禅寺的全名是「大雄山百丈禅寺 」,禅寺所在的山头名为大雄山,《景德传灯录》〈怀海禅师章〉记载︰「檀信请怀海於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住严峦峻极,故号之百丈」。怀海禅师在此住持、修禅20年,门下门徒甚多,曾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的盛况 ,其门徒多高僧大德,传法四方,影响甚大,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诸宗皆出其下。
在距百丈禅寺不远的百丈村,有百丈禅师舍利塔,现今所见由汉白玉砌成的百丈怀海禅师舍利塔,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
顶礼百丈禅师舍利塔,怀想禅师的「丛林要则20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1200多年前禅师立下的规矩,如今读来,无一不是恢宏而稳妥的中道、正道。
感恩祖师大德,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