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内外,人与空间的对话—圆通宝殿设计人林炳辉老师

 图:沈仲怡  文:刘湘吟  2017/3/27     10682


灵鹫山 禅修 学佛 坐禅 林炳辉 食养山房 太平洋 禅堂

 

在历时一年多重建後,华藏海变身为如今的圆通宝殿,不变的是山海胜景,而线条简洁、沉稳清净的整体氛围更予人耳目一新的喜悦,走进禅堂,身心自然而然安住、宁定;最现代的与最古老的在此相会,空间与内在的融合、互动如此妥贴,又如此有力……

 

圆通宝殿礼请台湾知名禅建筑行者、食养山房主人林炳辉老师设计。这天下午,来到位於汐止山区的食养山房与林老师喝茶,谈圆通宝殿,「其实是自己在食养这个环境里生活数十年所体验的如实呈现。」而食养山房的概念,「就是禅堂的概念。」

 

灵鹫山 禅修 学佛 坐禅 林炳辉 食养山房 太平洋 禅堂学佛数十年,功课、坐禅是每日生活内容,对禅堂的气氛自有一番感受,「它应该是一个让人能安住的空间。」现代社会许多外在环境都复杂而华丽,「内在的空间要更简洁、具现代感。」此外,「山上的环境条件很难得,太好、太殊胜了。」如何把太平洋的海、天、白云接引到禅堂里,如何将室内的精神人文内涵与室外的自然景观融合成一体、表现出一致性,是林老师构想的重点。天窗引入自然光,使空间变得有表情,随着大自然光影的变化,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演绎,是活的;而禅堂外面海的一整排长廊,使里(禅堂)外(太平洋山海景致)空间的交融、转换更形丰富,意韵绵长。

 

在林老师决定用铜作为材料之一时,曾有人担心︰山上气候潮湿,铜不是很容易生锈吗?林老师说了一句经典的话︰「锈的过程就是它的美。」现代的禅堂,需要一些自然的岁月感,将现代建筑媒材(锈铜)与禅修的古老氛围融合,形成特有的一致性。

 

灵鹫山 禅修 学佛 坐禅 林炳辉 食养山房 太平洋 禅堂过程中有没有什麽困难或挑战呢?「没有。」林老师笑说︰「因为自己也无法超越那个困难,就是这样了。」所谓的困难是什麽?「就是你有一个妄念,想把它做成一个好的什麽……其实做空间看机缘。」去到那个环境里,重新用一种空间概念与之互动,「它会不断呈现各种可能性,但是会找到灵光一现的那个刹那,你就知道怎麽做。」林老师说︰「它不是设计,是感受出来的。」这种「空间的纯粹性」也不是讨论出来的,「它是内在的,不是知识或技术。」

 

林老师分享了一个难忘的小故事︰当时圆通宝殿主尊毗卢观音圣像还没完成,不知道尺寸大小,问法师,法师也说没看过,圣像还在大陆。他心下感到有点为难,因为这攸关禅堂整体空间的比例配置,怎麽办呢?

 

「刚好那段时间我去厦门上课,有个朋友邀我去宁波走走,去到宁波又应朋友之邀去参观一位着名雕塑老师的工作室,在那里竟然见到了我们这尊毗卢观音圣像!哇,就是祂!祂带我来看祂。」确实因缘之妙不可思议,冥冥中自有安排。

 

灵鹫山 禅修 学佛 坐禅 林炳辉 食养山房 太平洋 禅堂建筑是活的。一个空间成形了,之後是使用的人把它「养」出一个氛围,再慢慢去调;如何让整体氛围更流畅、完整,上下的连结度更高,「整个空间的流动、通透、延伸度愈高,能量更能够流通,人在其中更能够沉淀,看到自己,触动本来。」——也许,这就是那建筑空间的最高境界,所谓「空间的精神体」,空间与人的天人合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