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 反观觉醒的契机

 图:沈仲怡、文献中心  文:吕政达  2019/4/1     9624


灵鹫山,春安居,坐禅,心道法师,曾志伟,一念无明,十二因缘,楞严经,

曾志伟的喜剧形象深入人心,但步入中老年阶段後,也有相当贴近生活本质的作品。

我说的,是两年前那部《一念无明》。今年 2 月间,曾志伟来到台湾的灵鹫山参加禅七,一名众人眼中的大明星,安安静静老实坐禅,打饭禁语,也老实的绕着山间的罗汉步道行禅。然而,却在禅七结束前传来老母亲去世的消息,人间的亲情浮动禅者的心意,本是无解习题,曾志伟才匆匆赶回香港。

《一念无明》这部作品也纠缠在亲情的死结里,完全无法解开。曾志伟饰演一名早年抛家弃子的爸爸,却在老年後带回罹患躁郁症住院的儿子,住在香港最典型的狭窄斗室。在空间的挤迫感中,儿子的病情,老爸的罪恶感,整个社会和媒体对躁郁症敌意而缺乏同理心的眼光,都跟那个房间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看了这部电影,很想问曾志伟一个问题:到底是躁郁症,还是照顾躁郁症患者,才是「一念无明」?

「无明」是释迦牟尼说的十二因缘之首,所有的烦恼和愚昧都生起自无明。大目犍连尊者曾说,「无明」就是一切的无知,对过去无知,对现在无知,对未来也无知。对因果无知,对业报也无知,世人总是懵懵懂懂的活在无明状态里,重复着烦恼、贪婪和愤怒的浸泡,也重复着生老病死。

也许,「无明」真的在一念间,像骨牌效应那般涌起了宇宙般庞大的烦恼系统。《楞严经》里有句佛法的名言:「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原本就是一个无明无知的念头,在不觉间,长成了宇宙的森罗万相,烦恼有粗有细,但就仅一个念头,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真的,当我们步入中老年,回首沧桑,身体也不行了,我们爱的人再也无法挽回,这个「再也回不去了」就是最真实的生命注解。佛陀告诉世人,要自始至终维持着正念,其实真是最忠实的警语。

在电影中,有一句话他讲了两遍,第一次,他打电话给美国的小儿子,商量大儿子的病情,小儿子冷冷的声音说:「爸爸,你也老了,这样吧,你去找一家你喜欢的养老院,钱不是问题。」曾志伟饰演的老爸爸拿着手机说:「不是所有事都可找人代替的。」然後,他哭倒在楼梯间,我觉得这是曾志伟最好的演技之一。

灵鹫山,春安居,坐禅,心道法师,曾志伟,一念无明,十二因缘,楞严经,第二次,曾志伟去参加分享团体,成员都是家里有人生病的照顾者,他们围成圆圈,轮流分享。终於,领导者注意到一向默默听着的曾志伟,要他发言,曾志伟用异常苍老的声音说:「当个混蛋是很容易的,可以撒手不管,然後找各种藉口。但等到你老了,後悔也没有用。」戏中的曾志伟说:「不是什麽事都可找人替代的。」

是啊,在亲情和照顾的人生议题间,需要真心的陪伴,不是用钱或是随便一个人就可替代的。然而,坐禅的滋味,不也是如此的无可替代吗?

每个宗教都有静坐与神同在的传统,基督教的《圣经》哥多林後书有这麽一段文字:「因此,如果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的已经过去,看哪,新的已经来临。」我在这段话里反想着禅关,不管在哪里,正念是一道照亮无明的光,我们都将是新造之人。

那天,我们没有访问到曾志伟,但在空荡荡的大讲堂里,想着曾志伟的电影,回荡如人生的痛,禅关这 7 天,或许真是反观觉醒的契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