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孩庄宝鑫的缅甸缘&志工行

 图:庄宝鑫  文:刘湘吟  2020/11/26     6063


庄宝鑫,缅甸,国际志工,比丘,华侨,仰光,巴利文,短期出家,心道法师,弄曼学院,小沙弥

第一次见到宝鑫是2019年暑假,在缅甸的弄曼园区,那时致理科大的学生们到这里做海外志工,她是小组长,已经第二次和同学们来此,而且还会说一口流利缅语!这不禁令人好奇……原来,她的童年在缅甸度过,缅甸是她的第二故乡。

今年(2020)6月刚从大学毕业的宝鑫,外公、外婆和妈妈都是缅甸华侨,她在台湾出生,两、三岁时跟着外公外婆到仰光生活,九、十岁时又回到台湾定居,从小家里人说话是国语、缅语和台语三语通用,所以虽然离开缅甸十年余,她的缅语依然流利。

会说缅语、 会念诵巴利文佛经的台湾女孩
怎麽会和灵鹫山结缘、到弄曼园区担任海外志工呢?宝鑫说,回到台湾定居後,常参加佛堂(位於新北市中和有「缅甸街」之称的忠孝街、华新街一带)的活动和课後辅导课程,从小就听说灵鹫山的开山大和尚也是从缅甸来的;也曾跟着大人坐车探访灵鹫山,宝鑫笑说︰「那时太小,记忆满模糊了,就记得山门是一双高高的眼睛(天眼门),还有转经轮……」而大人们则非常惊艳、赞叹。

八、九岁时在仰光她曾经跟着阿姨到寺庙里短期出家11天,「我是个安静的小孩,但定力不够,打坐时我都在睡觉……」对於那11天禅修的印象,她还记得比丘的教导是觉知呼吸,观照呼吸。天气太热,「心里想︰很凉,很凉。或好热,好热……」还有蚊子来叮怎麽办?「心里想︰不痒,不痒。或好痒,好痒……看哪一种方式对你有效,就那样观想。解决了之後再回来,专注在呼吸上。」

除了会说缅语,她还有一项特长——会念诵巴利文的佛教经文。「我看不懂巴利文,也不理解意思,只会念。」小时候在缅甸就常跟着寺庙里的比丘边听边念,返台定居後常去的佛堂有来自缅甸的比丘和志工老师,老师将南传巴利文的佛经用注音符号标注发音,做成小册子教他们念诵(《吉祥经》、《慈经》、《孔雀经》、《九种佛的功德》、《六种法的功德》、《受持三皈依经》、《八正道》、《十波罗蜜》……等)。日常生活中,像她要出门骑摩托车,妈妈会说︰「骑车小心,要念经哦!」阿姨也会嘱咐她晚上睡前要念经。

上大学後,学校推展海外志工体验计画,和弄曼园区合作,於是2018年宝鑫和一些同学一起来到缅北弄曼沙弥学院做志工。一切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自从九、十岁回到台湾定居後,她常常想念缅甸,上高中、大学後一直想再回缅甸看看,也存好了旅费,但妈妈不放心她一个女孩子出国旅行,这个心愿放在她心里好几年,「我一直试着找好的机会让妈妈同意我去缅甸。」当2018年学校海外志工到缅甸的计画出现,她实现心愿的机会也到来。

庄宝鑫,缅甸,国际志工,比丘,华侨,仰光,巴利文,短期出家,心道法师,弄曼学院,小沙弥

和沙弥们打成一片、跟比丘学缅文
回到想念又熟悉的缅甸,宝鑫很喜悦,为期约两周的志工生活也收获满满;次年,她成为学校海外缅甸志工组的小组长,先後与两梯同学在弄曼园区做志工,这次她待了整整一个月。

「能够在寺庙里当小沙弥们的老师,我觉得很开心!」来自国外的志工老师很多,但会说缅语的大概只有她一个,因此当小沙弥们发现她竟然懂缅语时都很惊讶︰「你怎麽会?!」课堂上考试,让小沙弥一一上黑板听写注音符号,「台下其他沙弥疯狂用缅语提示。」ㄓ,「叉子,叉子的样子!」ㄕ,小沙弥写成右撇了,台下又喊︰「左边、撇左边!」……听得懂缅语的她忍不住被逗笑了,「很有趣。」

会缅语当然很加分,但对於其他不会缅语的志工同学们来说,可能会觉得︰「我不会缅语,怎麽教?」宝鑫说,这两年经验下来,她发现语言并不是困难,「我教英语、中文时,也是全程说英语或中文,不会说缅语。」虽然沙弥们不懂英文、中文,但透过肢体动作与表情,重复两、三次,他们还是能够明白你的意思、和你互动。

2018年去过一回後,次年再去和沙弥们彼此之间更熟悉了,下课时沙弥们会找志工老师们一起玩,彼此打成一片;要离开时收到小沙弥自己做的立体卡片小礼物,「好可爱!」车子离开学院时,奔跑追车的小沙弥……甜中带酸,如今回想都是难忘的回忆。

当老师的同时,好学的她也把握机会跟比丘学缅文,毕竟离开缅甸时还小,缺乏缅语的基础学习,「我只会讲,不会写也看不懂,等於是文盲。」虽然妈妈、阿姨会,但「她们的讲解我听不懂(会的人不一定会教。毕竟不是专业老师)。」於是在弄曼园区的每天晚上她都去上缅文课,「刚开始是一群同学一起上,不久他们都觉得听不懂、受不了……後来晚上的缅文课只剩我一个。」比丘很慈悲,也是位好老师,一个学生照样用心教。学习缅文的经历也让她更理解沙弥们学习中文或英语时的困难和困扰点所在,教学相长,收获丰富。

庄宝鑫,缅甸,国际志工,比丘,华侨,仰光,巴利文,短期出家,心道法师,弄曼学院,小沙弥

「利他」的生命态度与价值
对於缅甸,宝鑫心里一直有种素朴的情感︰「我一直希望能够回到缅甸,对那里有所贡献。」为什麽呢?「嗯……缅甸许多人的生活并不那麽顺畅,物质上比较贫苦。我的运气很好,能够来到台湾生活、拥有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帮助生活上遭遇困境的人,尤其是教育很重要。希望能带去一些新的视野与活力。」

「利他」是宝鑫从小在佛教文化里自然而然薰染到的生命态度与价值,「如果只为自己,满足感是一时的;帮助别人会让我感到自己的价值,而且满足感更丰沛而持久。」在缅甸,「做善事」是普遍的信仰与认同,「有没有钱没关系,最重要心是要正的、善良的。」从小她就听过一个故事︰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妇人非常贫穷,当她听说佛陀将要行经村子,也很想供灯,她竭尽所能,供了一盏小小的灯,在灯海中显得相当不起眼,但不管风再怎麽吹、许多灯都熄灭了,那位妇人所供的小灯却始终不熄灭。真诚的心,最是珍贵。

想当老师、帮助别人,也和她十一、二岁时遇到的佛堂志工老师有关(在佛堂上课,上课前和上完课时都会念诵巴利文的佛经)。这位老师也来自缅甸,来台已多年,开设儿童美语补习班为生;补习班是营利事业,但她同时也在佛堂当志工老师,一周好几次,「她在佛堂免费教英语,我跟着她学了几年,到後来更变成一对一教学,我们会谈到英语以外的事情,她给我许多生活方面好的观念。当老师、帮助别人……我觉得像她那样很好。」

年轻的宝鑫,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和美好,而她和当年陪伴她成长的志工老师的因缘,也不禁令人想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这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生命之间的相互感染,所演绎出善的循环,真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