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静心 响仁和的制鼓之道

 图:沈仲怡  文:许凯森  2018/5/7     6831


响仁和,钟鼓,王锡坤,灵鹫山,心道法师,法华洞,断食闭关苦修,华藏海,圆通宝殿,禅修

「爸爸的技术以前比较少人知道,可是他留下来的东西绝对可以告诉你一位制鼓师傅所坚持的态度和人生哲学。」新庄响仁和钟鼓厂由人称阿涂师的王桂枝创立於民国16年,第二代传人王锡坤至今仍坚持手工制鼓,举凡削牛皮、磨鼓身、绷鼓皮、调音色等步骤都绝不马虎,不求快、不求量,订单却又应接不暇,以至於60岁以前的他每天都钉在钟鼓厂里,没有休息日,更没有出过国门。

继承家业  因为不甘心
大学时期的王锡坤身材瘦弱才48公斤,本想找份不费体力的单纯工作,却因为父亲骤逝而陷入继承家业的挣扎,而长辈关键的一句:「你没那个能力!」让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撑起响仁和,他没有时间关门练功,不管做好或做不好,这一步都要踏出去,因为一旦停滞断层,将来就不会有人再找响仁和这个牌子。

然而,从来没想过要承接家业的他,自然没有从爸爸身上学到什麽技术,一切都从零开始尝试摸索,刚开始把牛皮削得像狗啃,还不时削破,数不清经过多少尝试才把牛皮削得厚薄一致,找出最适当的鼓面厚度,并归纳出一张牛皮所切割的部位不同,厚薄不同,音色也就各异。

起初,老客户对他不放心,因为以前来买鼓时从来也没看过他在做,但他给出「不限期免费维修换皮」的许诺,慢慢地才把响仁和的招牌安定下来,正是因为响仁和一直都在,当从前客户拿爸爸所制的鼓来维修,也才让他有机会得以「以鼓换鼓」收藏下爸爸的鼓,「一颗七十几年历史的鼓,到现在声音还是那麽迷人,要达到这种程度除了技巧之外,还得要制鼓师傅一辈子的坚持和努力。」王师傅语重心长地这麽说。

响仁和,钟鼓,王锡坤,灵鹫山,心道法师,法华洞,断食闭关苦修,华藏海,圆通宝殿,禅修老实做事 静心制鼓
钟鼓厂内有个办公桌,後方的小黑板罗列着日本、香港、尼泊尔、佛光山等地的订单资讯,电话响起数次,有的来询问尺寸,有的来询问维修调音,还有一通应该是宫庙打来询价,只听见师母在电话中回应:「响仁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本身也是佛教徒,请师父不要烦恼金额的问题。」工作中的王师傅,不接待客人,不接听电话,全由师母代劳,艺术家创作时需要宁静,但响仁和钟鼓厂就在大马路上,车辆呼啸声不绝於耳,王师傅说,主要是心要静下来,环境吵也就不觉得吵了。

不自夸响仁和的制鼓技巧,但对於自己制鼓态度的坚持却敢打十足的包票,呈现出的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鼓。运用行销策略让更多人知道响仁和不好吗?王师傅说:「如果想要赚很多钱,就得卖很多鼓,制鼓数量暴增,心就会急,一旦心不静,东西就做不好,因为只想着赶快做、多做点,获利才会多,而我唯一的信念不是赚钱,就只是不要丢爸爸的脸,面对神佛,做一件老实的事而已。」

今年农历年,王师傅携家带眷回灵鹫山探望几位熟悉的法师,原来,灵鹫山上的鼓正是出自响仁和,之前华藏海大火,钟鼓都送回响仁和维修,除了一面鼓皮因为淋到水做更换之外,其他部分的状况都还相当良好。而走遍全台大小宫庙的王师傅,特别喜欢灵鹫山的宁静氛围,他说,在寂静中才能领会到一些东西,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锻链自己的心和意志,如同心道法师在法华洞的断食闭关苦修。

鼓艺文化馆 父子的传承
响仁和钟鼓厂的隔壁,王师傅接受我采访的空间──鼓艺文化馆,於民国90年成立,馆内藏有国内外大大小小具有故事与特色的鼓,还有王师傅爸爸的鼓、爸爸的师傅的鼓,王师傅流露出充满敬意的眼神:「小时候,爸爸有送一颗鼓给我小学同学,当年的小孩子已经长大娶妻生子了,那个鼓的声音还是很棒。」现在文化馆里也有王师傅所制的鼓,传承名符其实。

馆内所有珍藏,对王师傅来说意义最为重大的,要数父亲所做,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鼓,王师傅请我侧耳靠近鼓面,静下心来细听,问我听到了什麽?我说鼓好像在呼吸,即使没有拍打或敲击,但周遭环境所发出的音频震动撞击到鼓面,所以鼓会自己发出声音。王师傅说他常常自己一个人这样听,就好像是爸爸跟他在对话,接着王师傅拍打鼓面,问我觉得听起来有何不同?我从来就不懂得分辨鼓的音色好坏,但是不知道为什麽,这面鼓的声音竟让我起了鸡皮疙瘩,师傅笑笑地说,你不是第一个这麽说的。

另一颗三十多年历史的鼓,是王师傅做的,他边打边问我有没有听过这种鼓声,鼓棒与鼓面接触,除了打下去的敲击声,竟然还同时出现类似风云雷雨的声响,像大批豆子剧烈震动翻滚,我果真没有听过这样的鼓声。除了收藏具有历史意义的鼓,王师傅也很喜欢「挑战」创意,像用制作佛像的「脱胎夹紵」工法来制作鼓身,这样的鼓身很脆弱,鼓皮就不可能绷很紧,相当考验技术;也有将五个同样大小的鼓面,调出五种高低不同的音色;甚至在陶瓮上绷鼓皮,发出的声音也很独特。虽然从事传统产业,但王师傅却一直尝试「跨界」,让鼓有更多元的形象,即使外貌五花八门,但最终还是记得那亘久不变的声音。

不攀缘 答案自然出现
尼泊尔、不丹、西藏等世界各地有佛教的地方,几乎都会看到响仁和的鼓;国内各大山头、大小宫庙的鼓也多半来自响仁和,道教的行天宫、保安宫也不例外,艺术表演团体指定响仁和的更是不胜枚举,优剧团还没成立以前,现任优人神鼓音乐总监的黄志群才刚从马来西亚来台湾就跟王师傅买鼓,而当年的鼓到现在的音色就跟两人契合的友情一样历久弥新。

即便父亲离开多年,但他留下的鼓矗立着,俨然是让王师傅未敢松懈的榜样,他说:「鼓一旦压上响仁和三个字就是要负责任的,如果没有老到一个程度,体力还行的话,我还是会亲力亲为。」响仁和91年的招牌,未来会如何,王师傅不想像也不预测,只把目前的任务做好,有人担心王师傅退休後,再有鼓的需求该怎麽办呢?王师傅笑笑:「不用想太多,自然有人会承担。」

在没去过响仁和之前,我以为鼓就是一个样子,就有一种声音,直到踏进鼓艺文化馆,与王师傅一席话,细听老鼓呼吸的声音,才知道好的鼓,声音像海浪,余韵会像涟漪一样震荡回响,那是活的鼓声,是制鼓师傅ㄧ辈子的坚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