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一念,回光返照(4-1)

 图:马蜂窝  编整:刘湘吟  2019/6/14     9219


西安卧龙寺,禅堂,大般若经,四圣谛,玄奘,灵鹫山,顿超法门,禅宗编按︰为更完整地弘扬佛陀正法、绍继禅宗法脉,灵鹫山法师与同仁赴大陆禅宗祖庭打禅、参学,并结识西安卧龙寺禅堂班首师父,对禅堂规矩十分熟稔。特整理道金法师对於禅宗修行的开示讲话(编整为四篇),与读者们分享。

讲一下我与灵鹫山两位法师的缘起︰当时我在东北打禅七,云居山的首座常明和尚在湖北终南古寺举办禅七,他说听说台湾要盖禅堂,有几位法师要来参学,拍摄记录禅堂的规矩,他请我去;我听了非常欢喜、赞叹,我自己出家就在西安卧龙寺禅宗道场,每年卧龙寺要打十个禅七,和云居山同为行持最好的两个禅宗道场。这几天我们参访许多祖庭、拜祖师,也需知古来祖师大德他们讲的是什麽法。我讲的肯定是不到位,也不是有多大的智慧,但是把自己所知道的跟大家结个缘。

佛法的核心—般若
释迦牟尼佛往昔无量劫修行、行菩萨道,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一个大劫里有一千尊佛出世,贤劫的上一劫是庄严劫,贤劫的第一尊佛出世时,人的寿命是四万岁;第二尊佛出世时,人寿两万岁;到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时,人寿不到一百岁。两万岁到一百岁,差多少?这麽长的时间里,是没有佛出世的,而释迦牟尼佛发愿在末法时期、娑婆世界人寿一百岁时出世、度化众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人寿一百岁的末法时代,是众生很苦的一个时代,释迦牟尼佛有非常大的愿力,人寿一百岁这个时代的众生是不好度的,他发愿这个时候来度众生。

我们禅堂里的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过去佛陀时代头陀行的形式。佛陀当时传法给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就是头陀、苦行第一,也是我们禅宗第一代祖师。佛陀当时是托钵乞食,传到我们中土以後,这样的托钵方式不好行,因为文化不一样,如果在中土去托钵乞食,有的地方可以托到,有的地方不信的,他不给你,还会赶你,汉地就是这样。禅堂的方式、模式,行住坐卧,也不需要读经、看经典,当时佛陀的时代也没有什麽佛事,就是树下经行,再有问题就是佛陀讲法,并不包含什麽宗教性的内容。所以佛法其实是宗教以外宇宙间的真理,宗教是信仰,真正的佛法是离开了信仰的,践行的就是宇宙的真理。佛陀发现了这个「涅盘妙心」,不是祂创造的,讲的是什麽呢?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有本性,本有的自性与佛无二无别,就是当下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在禅堂里面,中国禅宗保持了下来,佛陀讲法四十九年,十二年讲阿含经,二十二年讲般若,禅堂这些法我们就叫「般若」。

佛法的核心就是「般若」,在汉地《大般若经》有六百卷,是玄奘法师译的,讲的就是「心」。

西安卧龙寺,禅堂,大般若经,四圣谛,玄奘,灵鹫山,顿超法门,禅宗生死就是我们这颗心
佛陀当时成道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後来慢慢讲依次第而修,因为众生根器不同,祂讲了好多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全是方便,你想成佛必须归到般若这一块。你用任何方便,最後都要归到般若这个地方。如果你用方便,很难归到真实处。

那佛陀为什麽要讲那麽多法呢?这是佛陀的大慈悲,撒了一个大网,先把你拽到这个方便网里面,再让你慢慢地去熏修、慢慢地去串习,要成佛,时间是很长很长的,无量劫。

後来佛陀在灵山传法给迦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不讲方便了,把所有方便都舍掉,因为这是成佛最快速的一个法门。佛陀过去修行也是走了很多弯路,学了许多法门,都是不究竟,最後把那些都舍掉,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悟法身。

禅堂里就是把所有方便舍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这一念心」反照,反观自性,当下这一念心一切具足。「了生死」这是佛法的核心。要了生老病死苦,首先要认识这生老病死是什麽东西?进了禅堂就让你静坐,为什麽?让你认识什麽叫生死。生死就是我们这颗心,一念,分别、执着的这颗心就是生死根本。要了生死,这个根本知道了,「这一念心」,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生死的根本。那修行在哪里修?就要在当下「这一念心」修。所以禅堂把一切方便都舍掉,不向外求,向内观照。

任何其他的法门,念咒、念佛、观像这些都是向外的,你念着念着慢慢心能静下来,但它是向外的,这些都是方便。我们要知道什麽是方便、什麽是真实。生死的根本就是攀缘心,乃至我们现在上座部修的观呼吸啊,这些都是缘一个境去修,要证果是很慢、很漫长的,《大般若经》里讲,最快30小劫,最慢要90小劫。禅宗里只有三大劫︰贪、瞋、痴。你当下能断掉贪、瞋、痴,这三大劫就过了,这是禅宗的讲法,顿悟。按经典里讲,一大劫是多长多长时间,要算计,有个数,真正的佛法没有个定数,贪、瞋、痴如果一下子断了,生死的根本就断了,你就超越了这些。所以禅宗叫「顿超法门」,顿超什麽?顿超声闻、缘觉、乃至等觉、妙觉的菩萨,顿超十地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