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那一念清净心(4-2)

 图:沈仲怡   编整:刘湘吟  2019/6/21     9016


禅定,道金法师,曹洞宗,禅宗,修行,阿育王,烦恼,西安卧龙寺

今天为什麽讲这些?因为大家和禅宗有缘才讲的,一般在外面不会讲这些法的,因为别人不了解、不接受,还会毁谤的。大乘的佛法,一发心就超过了声闻、缘觉,这是大乘经典讲的,不是我讲的。不是说小乘或密乘佛法不好。有人说︰我不行。我怎麽能成佛?禅宗不讲这个。禅宗讲,不分男女老少、出家在家;因为这颗心,我们每个人都有,都平等,和蚂蚁、动物都是平等的,只是牠们的业力太强大;在教下讲女众业力大,必须再修多长时间、转成男身,但是在禅堂不讲这些,如果讲这些就是落入次第里去了,不是顿悟了。

起心便错,动念即乖
我们的佛性不分男女、老少,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烦恼这些东西是没有根本的,你只要回光反照,智慧开,就像太阳出来雪就融了,这个修行很快。所谓的业力、业障啊都是虚妄的,只要你用智慧观照,非常快。做任何事,发心,不能离开「这一念心」。别看是做一件小事,如果你在当下那一念清净心里面做,那是无量无边的,福、慧上去了,你的业障自然就消了。

清净心、不能有求的心。任何东西不要求,求名利、求平安、求福、求慧啊!都不要,一念求,就是妄想。连「我想修行」、「我想成佛」都是妄想,「佛」也是个假名词。我们的本性、法身是无形无相,无始以来,佛出世或不出世它都在,是诸佛修行发现了这个,每个众生都有这个本有的自性,只要能回光反照,把妄想执着都放下。一下子放不下,慢慢地放下,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具足,什麽都不缺。

「起心便错,动念即乖」,如果能知道这个了,做任何事都是用当下的那一念清净心。六祖大师讲︰「佛法不离世间觉」,生活、工作、吃饭、穿衣、待人接物……这就是智慧现前,一切福慧都在里面了,你的福慧长得非常快,不用求。

我们一般都是有所求,有求就是苦,常常还求不到,其实求到了更麻烦。很多学佛的人就是这样,求个东西,求个神通,没求上还好,求上就苦了,我见过好多,好多都是求来的求坏了,想放下放不下了,有的人工作也工作不了了,家庭也不行了,家人想把他送到精神病院……神通不要求。神通很容易,你想学,念咒,〈大悲咒〉,一个星期就有,这我是经过的。当时我在佛前发愿︰我不成就,不要这些东西。因为有神通以後你又分心了,因为你还没成就。到我们成就以後,这些东西全具足,这是自然的。在你还没证悟以前,这些都是障道的,如果你持戒方面不好,最後就把自己毁掉了。禅宗里面是不讲这些东西,讲见地。即使你有神通,或禅定功夫很好,能够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烧了,烧出一座宝塔状的舍利(有公案),和你是否已证悟、了生死没有关系。禅宗只讲见地,知见、正见。

禅定,曹洞宗,禅宗,修行,阿育王,烦恼,西安卧龙寺,四步骤平安禅,四步骤,四步骤禅,fourstepmeditatio,环保,蔬食,素食,MASTER,HSIN,TAO,zen,chan,什麽是禅不论禅定,知见为上
你的心、念不动,三界的鬼神找不到你。什麽叫密?现在很多人迷到里面去了,密法。宗门下的这个才真正的叫密,心念不起,三界的鬼神找不到。这次我们参访的曹洞宗祖庭(曹山、云居山),当年宏智正觉禅师在天童三十年,伽蓝菩萨是佛法的大护法(汉地多为关公,印度是阿育王)三十年找不到宏智正觉禅师上哪去了。他上哪去了?他每天在寺里过堂、坐禅、领众修行,但伽蓝菩萨找不到他。为什麽?鬼神找的是念头,不是我们这个表相、模样,念头一起,他就找到你了。伽蓝菩萨找不到宏智正觉禅师,土地神给他出主意︰每天过早斋时会有人把早饭提到斋堂,到时伽蓝菩萨把那人跘一下,让他把米粥洒在地上。伽蓝菩萨照做了,米粥洒在地上时,宏智正觉禅师看见了,说了一句︰「你看你这粗心,浪费了。」这下伽蓝菩萨找到他了,赶紧礼拜︰「我三十年找你找不到。」这是禅宗一则公案。洞山也有类似的公案,土地神三年找不到禅师,也是米粥一洒、他一喝斥,找到了。但这还不是开悟的功夫,因为他还有一个念头。真正开悟了以後,没有念头,他要做什麽是需要作意的。

在禅堂里就讲正见,不管你坐了多长时间、入定多长时间。禅堂不要求入定的。「定」有好多,外道也有好多定,什麽叫定?行住坐卧,心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内心的烦恼所动,这才是禅定,你坐也好,不坐也好,都在定中。所以在禅堂里不算你坐多久,重要的是知见。

即使禅定功夫再深,知见不对,愈修愈远。佛法的核心就是正见,就是当下「这一念心」。没有妄想、执着,心歇到一定程度,没有是非,慢慢慢慢地才能证得。修行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愈修愈远,还不如不修。

佛法走到哪里它有它的因缘,汉地人就是大乘的根器,现代人虽然说烦恼重、修不上去,但你种的因就是顿悟法门的因,最上乘、大乘的因。要敢於承担。真正在禅堂里不讲苦不苦,讲苦、讲观无常,都落到次第里面去了,「当下的一念心」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苦不苦,连生死也没有。但我们有烦恼啊!这个就是生死,我们要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