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本来面貌
开示:心道大和尚 图:灵鹫山佛教教团 编辑:刘湘吟
2021/5/31
4955
生命像涌动的温泉,我们各种各样的想法、思绪也是,总是不停喷发,有时候还好,更多时候是满吵杂的,想得太多、很辛苦,而且还会困扰自己、无法回到自己。
过去农业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的连结较深,问题还不严重;到了现在资讯时代,我们的脑筋要跟着各种资讯同时转动,非常累,资讯这种东西会让我们很累,所以为什麽许多科技人老得快,四十几岁就要退休,就是用脑过度。
从「有为法」回到「无为法」
禅修,是从「有为法」回到「无为法」。「有为法」就是一切变动的事物,「无为法」就是不变动,让自己回到不变动的地方。变动就是与现象连结,不变动就是与灵性连结。如何回到我们的灵性、觉知?藉由禅修,我们慢慢地与灵性拉近,就像我们亲近大地、树林、山川……一样,感觉很安静、很舒服。
大家知道灵性是什麽吗?灵性是活生生的、灵灵活活的,不像机器,它非常灵活、灵动,能够运用在任何地方;但在我们还不懂得灵性之前,会习惯跟物质生活、欲望、知识……等连结起来。要回到灵性,我们就要放下很多的杂物、想法。
禅修,慢慢地回到我们的灵性,也叫做回归自然山林田园,宁静下来。所谓的放松,就是现在没事,天下本无事,不要去庸扰那些事情,放下,就是这些事情跟我无关了,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跟灵性连结、放松。在灵性上,没有对立关系,没有利益关系,什麽关系都没有,是一个灵知灵觉的关系。
灵知灵觉是什麽?大家都有,但谁可以把灵知灵觉拿出来吗?拿不出来,因为灵知灵觉不是东西、不是现象,怎麽拿呢?灵知灵觉是活活泼泼、没有任何现象。
我们的禅修有四个方法,让你慢慢接近、认识你的灵知灵觉,然後搞清楚它是什麽东西。
第一个是吐纳,就是转换我们内在的空调,把二氧化碳吐出来,把新鲜的空气吸进丹田。这是印度瑜伽的一个方法,吸气的时候吸到丹田。
第二个是让我们把心专注,眼观鼻,鼻观嘴,嘴观心,这是导引我们进入灵性的方法。
第三个是呼吸法。知觉每一个呼吸,把我们的觉知清清楚楚地专注在出息、入息。
第四个是用听。听什麽呢?不是听复杂的声音,是听安静的声音。我们耳朵的功能是可以听安静、也可以听吵杂,禅修的时候,就听安静,不听吵杂,即使吵杂也是安静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安静的。这第四个方法,是用耳朵导航我们进入宁静的灵性。
回到灵知灵觉的本来
造成我们困扰的,不外乎内在的思绪与外在的事物、现象,如果我们的内在专注在一个地方——也就是平安禅四个步骤,把外在的见解拉回到一个地方——一个叫做专注的地方,慢慢地,我们的内在、外在都会安静下来,然後才能跟灵性契合。
禅修,是自己跟自己相处。若没有禅修,我们都跟外在事物、现象相依互动。禅修,就是回到内在灵性,它不是跟外在互动,而是跟内在这个安静的东西互动,要尽量把外在的思虑心、攀缘心拉回到专注点。
心有三种,一个是肉团心(心脏),一个是专门跟着现象跑的攀缘心,这两个都不是永恒的东西;还有一个叫做灵知灵觉的心,这个才是我们的本心,本来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慢慢去跟它熟悉、契合,到最後「我」和这个灵知灵觉的心合一,而不是和肉团心、攀缘心合一。
藉由不断练习,专注在四个方法里,让心归零,在灵性的空间里没有知见的法,知见不再产生,灵性跟「我」之间没有任何语言文字的切割,慢慢地离开语言文字,我们就慢慢能与灵性谋合。大家要从四个步骤开始做起。
之前大家有没有学习过禅修都没有关系,灵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只是缺少好好去认识它的机会。禅修就是认识它的机会。我们利用这个时间让自己独处,跟我们的灵知灵觉独处,让这个灵知灵觉真的放松。灵知灵觉没有负担的时候,它就放松了,如果你有贪执、有欲望的追求、知识的负担,就会造成压力,无法放松。所以,禅修就是放下妄念执着、呈现本来的心的面貌。这个心的面貌,不是那物质的肉团心,也不是攀缘的心,而是没有现象的灵知灵觉的心,大家都有,只是怎麽接轨到去认识它。
20210501~02春醒-乐活二日禅 开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