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的学佛提醒之一:你是拜佛?行善?还是醒觉

 图:沈仲怡  文:中安  2022/1/24     1766


一行禅师,佛陀传,心道法师,平安禅,出家,出离执取,明心见性,出离心,读书会

新一季的平安禅读书会,以一行禅师的《佛陀传》为读本,在线上会议空间进行书籍内容的导读、思惟与个人经验分享。2022年伊始的首场读书会,在法师、主持人与读友们精彩的讨论之下,淬炼出将佛陀教导纳入生命的心法。

「出家」意味着什麽?
高师兄与学佛多年的太太结缡20年,近两年才开始学佛的他,娓娓道出於结婚初期,难以接受同修曾谈及「如果我的孩子出家,我会感觉很欢喜」,甚至还愿意供养与护持。当时他认为,生儿育女就是为了扶养孩子成才、对社会有所贡献,并且传宗接代,未来能照顾年老的自己。然而,在读书会的机缘下,读完佛陀的儿子罗喉罗成为学僧,以及阿耨楼陀在母亲允许下而出家的章节,他了解孩子出家是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喜悦跟解脱,是因为对生命中的无常有所体悟,才渴望放下一切出家,那麽,孩子出家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终究,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孩子开心就好」,时至今日,他体悟到同修当时的先知先觉,以及为人父母能接受孩子出家的智慧与勇气。

接着,与会法师提点了「出家人」的真实意义:「社会上,其实各行各业有很多老师,想要学有专精,就要去找在那一门深入的老师来做学习。」因此,若有人清楚学佛的目的,认为这是此生很清楚想要追求的目标,就可能选择作为一位专业的修行人,也就是「出家」。法师补充:「因为选择这样的职业跟身份,可以全心全意地在这方面做修持,因此有可能会比在家人在佛法修持上的体会,来的更深更专精,於是能把佛陀体会的『契入觉性的智慧』传授给我们。」

供养是安身立命?还是迈向解脱?
拜拜或供养,时常是出自「有所求」的起心动念,陈师兄在课程尾声时,警觉自己过去以为在做功德的,其实是基於一种私心,希望观音菩萨或土地公能庇护自己,甚至是许愿求财,而非纯净无染的布施之心,也忆起了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对话。於是,他发现依更大的善念做供养,或为了求道、解脱而供养,与为了满足自己需要来供养,是不同的层次,并提醒自己要带着觉知来行善。

主持人亦提出近日的反思,他发现若将佛教视为传入中国的众多宗教之一,会把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或其他的民间信仰看作类似的、劝人向善或求灵验的宗教团体,不但会遗漏各个宗教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各个宗教的独特性也随之丧失。我们加入教团共修,无需去比较或批判其他的宗教,反而是要在生活中深入的思惟佛法的特殊性,体验佛陀的教法,如果对宗教的想法只停留在祭拜的层次,那是很可惜的。

学佛的核心价值:出离执取
与会法师接续主持人的观点,提醒读友们反思学佛跟其他的宗教有何不同。「佛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善,像刚刚读友提到,有些人想出家追求自由解脱,这就是佛法跟其他宗教很不一样的地方。」不管是出家,还是留着头发、以在家人的身份学佛,「学佛」其实就是学觉悟的「觉」,就是成为一个「醒觉的人」——在醒觉中,生命是不迷惑的,於是在很多事情上不会陷落与困惑,是清楚、自在、无碍的,这很令人向往,也是佛法的真正价值所在。

法师进一步提到,从古至今在禅宗这个领域,许多人以在家人的身份得到明心见性,无论身份为何,只要能把「法」理解清楚,见地正确、修持方法正确,然後愿意去实践,觉悟、开悟便是指日可待。「不是只有专业的出家人可以谈出家,因为出家最深刻的含义其实就是『出离心』,也就是『出离执取的心』,离开对外境的攀缘执取,然後让自己能时常回归到自己的灵性。」正如同导读内容提到「断执乃真正的喜乐」,若能舍下一切的执着,生命就可以达到「无所缘」的极乐,「你不需要得到任何东西,但是你就是快乐的,然後也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所以很重要的就是要出离执着。」如果在家人能在生活中时常做到出离执着,其实就是在做出家的工作,而这也正是出家的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