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圆满身边的关系

 图:洪仲清   文:许凯森  2016/11/16     7875


灵鹫山 心道法师 洪仲清 静心 禅修 禅坐台湾临床心理师洪仲清,专长领域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亲职教养谘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从小就喜欢观察人,会花时间消化跟人有关的互动经验并纪录下来,他说:「静心,就是观照自己,也观照自己身边的关系;心静,才会知觉发现自己内在的变化,以及发现让自己开心的事物。」没有宗教信仰的他,曾经有过禅修经验,也把静心的力量用在临床心理服务上帮助他人。

 

静心,达人也利己

 

洪仲清多年在家庭领域跟小朋友相处,也和家长互动,经常可以遇见这样的案例:孩子顶撞父母,父母因权威被挑战而盛怒,孩子更加拒绝沟通,於是亲子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家人之间靠亲情连结,更需要用理性来做界限,但理性时常容易被情绪所冲破,孩子的情绪不稳,并非单方面要承担所有责任,大人的情绪也需要处理,脾气一上来忍不住,难听的话就脱口而出,虽然达到宣泄目的,但也引发了对方不好的回馈,所以,先从自己出发,我好,你也好,最後才会一起好。

 

静心,不是不能生气,而是在合理范围内表达情绪,把心静下来,再慢慢地说出原本想说的话。洪仲清还提出有别於一般人的见解,认为负面情绪不一定要完全消灭,人生有苦有乐,本来就是流动的状态,坦然面对痛苦也愉悦接受快乐,保持弹性就能接纳这个世界更多可能性。

 

静心,也能避免让自己陷在自责里。当一个人表达情绪,跟一个人否定你,可能是两回事,心躁动的时候,别人讲的任何一句话听在耳里都觉得是在针对自己,主观解读别人的言语或行为,被自己内心的小剧场所牵动,把自己囚禁在亲手建造的牢笼里。

 

静心的实作练习

 

该如何才能静心呢?洪仲清以亲子关系来举例,有时候会听见妈妈对孩子没辄的时候会说:「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把你送去警察局!」其实,妈妈的影响力大於孩子,通常妈妈要先静下来,孩子才静得下来,不一样的做法比较可能换来不一样的结果,下次想要生气的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一直哭不停,让妈妈心情不好,妈妈现在要去房间静一静,十分钟之後出来,如果你不哭了,或是有什麽需要再来房间找我。」

 

或是孩子不想上学在「欢」,家长赶着上班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脑中顿时出现很多自我对话:「怎麽办上班要迟到了…这孩子真是不听话…」,然後更气孩子。试着深吸一口气,换个方式处理,既然迟到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状态,不妨就听听孩子的哭闹声、去了解孩子为什麽不想上学,让注意力进入感官层次,而不是投注在害怕迟到的焦虑情绪或认知里,心比较能定下来。

 

静心,不需要工具,随时随地就能进行。当心在浮动时,试着离开现场、调节呼吸、让身体动一动、微笑放松,让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恩成为日常习惯,就会得到善意的回馈,有被珍惜的感觉,心就会平静。

 

体验无常,心自平静

 

「一场百人禅修活动,禅修过程中却感觉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洪仲清分享他的禅修经验,不论是伸展、快走,都能帮助自己心念专一、不想杂事,心里空下来之外,身体的感觉也会暂时消失,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失自我感」或「失真实感」,失真实感有时候会带来焦虑,但禅修过程中的失真实感是一种「我」的部份消融之後所带来的宽阔平静。

 

静心不是与世隔绝,也不是行为上的静止,静心是专注、没有妄念,并能同时注意到身体和环境的变化。洪仲清鼓励每一个人都可以多方尝试新事物,走不同的路回家、点不同的菜、用不同的惯用手做事,因为开发不同的人生体验有助於让心平静,变化会让心情保持在新奇有趣的状态,即使变化也可能会带来挫折失望,但相对来说,更能突显过去的美好经验,让我们懂得知足感恩。

 

不好的经验也不一定是坏事,通常那个不好可能是自己所投注的某种眼光,只是片面的状态,当事过境迁,之前的不好现在看来可能是好,所以,不好的经验是一种暂时的真实,最主要还是我们的心怎麽去看它。

 

这个道理其实和佛教所说的无常是相通的,因为经常体验无常变化,就不怕无常来考验,无常是一种坏灭,却也代表着一种机会,无常的好与坏都是世人所赋予的定义。人在俗世里生活,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若我们不去排斥这种变动的状态,慢慢就能接受变动、适应变动,就不怕变动发生。

 

也曾经有学者把禅跟心理学的概念做连结,帮助人们与某些情感疏离,与某些想法疏离,例如有人在最忧郁的时候会失去求生意志,那些悲观消极的情绪不见得跟认知有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把心静下来,任由情绪来控制主宰,可能就会发生无法挽救的遗憾。

 

现代人总是追求量化成效,其实没有数字呈现的,我们也能看得到变化,无论是心理谘询、演讲或是文章分享,虽然不见得有立竿见影的实质绩效,但洪仲清说,这还是一份需要有人去做的工作,而热爱的工作能够帮助到别人,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报名【2017平安禅修课程


推荐阅读